摘录:《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核》
武术文化与教育属性定位的重要性
武术有深厚历史、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底蕴,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代表性文化之一,认真探索和研究武术内在规律性,全面认识其本质属性和价值,对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武术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。武术作为中国代表性的传统文化,它的属性具有文化性、政治性、社会性、体育性、教育性、民族性、民俗性、群众性、思想性、科学性和艺术性等,是中国文化中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问,它的文化内涵几乎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。武术是一部复合性文化,在其属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文化属性,其体育属性只是武术基本属性之一。武术文化属性与教育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,是国家制定武术政策、发展武术运动的基础。传统武术在中国武术的定位是一种“体育项目”,而没有上升至文化和教育的高度,这对武术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。传统文化是武术的灵魂,脱胎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武术,在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,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搏杀格斗的身体运动范畴,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,一种体现中国文化精神、彰显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。要克服对武术偏见和肤浅的认识,全面认识和审视武术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、价值和作用,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功能、体育功能、社会功能、健身功能、教育功能等。当今国家将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之中,本身是对武术文化的曲解和弱化,在一定程度上割舍了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,从而使武术不断向边缘化、庸俗化发展。武术虽然具有体育的属性,但它远比体育内容更加丰富,也具有更高的目标。武术的发展需要有思想、文化和精神的支持,一部没有丰富思想和理论支撑的武术就会失去其根基和灵魂,也不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。在当代中国影响武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但其武术文化和教育定位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。另一方面,在现代文明社会中,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《五蠹》中:“儒以文乱法,侠以武犯禁”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,过多的强调武术的政治性,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设置了一些“禁区”,这也客观的限制和制约了传统武术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。
展开剩余79%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,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,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遇到重重困难,而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任重道远。当代武术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,弘扬民族文化、振兴中华武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要建立起良好的武术道德信仰体系,提高对武术文化与教育价值的认识,真正将各项弘扬和发展措施落实到实处。一个民族的文明、进步和强大主要是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,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、灵魂和发展的推动力,是一个国家综合发展的软实力。我们要将武术上升到文化、哲学、教育、艺术的高度,在全社会中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和教育地位。教育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,华夏文明古国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“文武合一”的传承教育,文化教育和武术教育在华夏民族传承发展中缺一不可,文武教育始终是中华民族文明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终极目的。要进行武道精神的教育,锻炼吃苦耐劳、百折不屈、坚持不懈的精神,培养英勇顽强、坚韧不拔、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,这是一种强身健身、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手段。习练武术是一种修德塑人、立德树人、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,其价值是其它体育项目所难能比拟的。武术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延续国脉的重要手段,它对传授哲学、道德、审美观念、兵学文化、中医理论等,以及在丰富体育知识、增加体育技能、发展体力、增强体质、培养体育习惯和民族精神等作用都有着重要影响。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,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”,要将武术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之中,“从娃娃抓起”,真抓实干,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扎根、开花结果,使学生从就小形成良好的崇文尚武思想,让武术精神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,摈弃“重文轻武”思想,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,培育武术生存与发展的良好“土壤”,传承和保护好传统武术技击术的根本特色,提升民众习武的热情和积极性,推动武术文化普及与推广,促进武术的全面振兴与发展。武术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在当今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条件下,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能够较好地体现武术运动的重要价值,这也是武术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。同时,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养生价值,它必将在全民大健康事业中发展积极的作用。
文化积淀是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,挖掘武术文化的独特内涵,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,呈现武术文化的思想和精神,凸显中华文化的包容胸怀,以及独具中国特色的表达风格。中华文化中关于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的思想,天人合一、知行合一、学以致用的思想,崇正义、尚和合的思想都是中华武术最基本的文化基因。在五千多年历史的发展中,武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,崇尚正义、团结统一、爱好和平、勤劳勇敢、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。通过武术的传承和发展,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。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强大文化基因,源自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,来自于民族文化的真实。弘扬传统文化,传承民族瑰宝,助力武术文化传承、传播与发展。武术是一种跨越国界、跨越文化的语言,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,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。随着国家地位和民族威望在国际社会中迅速提升,武术也必将焕发出新时代蓬勃的力量,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征服世人。
武术文化源自中国这块古老土地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。在面向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,武术文化中的基本核心价值应该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,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武术是体育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重视与推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有利于展示中华武术的魅力,对于中华武术走出国门意义深远。弘扬武术优秀传统文化,传承民族国粹永恒精神,要让武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坚定的信仰,以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推动中华武学向前发展。大力弘扬武术文化,推动武术健身运动,对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,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(2020年4月8日,庚子年,农历三月十六)
作者简介:卢飞宏,原名卢绪波,字翰林,号浮来居士,别号东方飞宏,东海卢氏,飞宏子,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、秘书长,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,中国当代武术名家,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,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,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,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,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。《文圣拳武学三部曲》编者,即第一部《圣拳经典》(作者:卢飞宏、张丽光),第二部《文圣论道》,第三部《大道之行》(上、下册)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。
发布于:山东省香港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