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格的“锤子隐喻”:比投资技巧更重要的,是打破认知的墙。
“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”——这是查理·芒格的一句口头禅,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,是在看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录像里。当时他是在半开玩笑地说这句话,台下的人们哄堂大笑,但笑完细想,这就是是对人类认知弱点最精准的画像了吧。我们总以为自己在理性思考,其实很多时候,不过是在拿熟悉的工具硬套这个世界罢了!!!
为什么“锤子思维”会让聪明的人栽跟头呢?
芒格在《穷查理宝典》里有段话特别扎心的话,他说:“如果你只有一种思维模型,那么你一定会扭曲现实并且去迎合它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了那些学经济的朋友,他们分析任何企业时,都是先画供需曲线的,就连街边奶茶店倒闭都要归因于'需求弹性不足',胆却看不见人家卫生评级是C;还有搞互联网的,见了谁都要给人家'赋能',连楼下菜市场都要建议人家去做个APP,好像装个二维码就能改变买菜的本质。
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,长期资本公司的(LTCM)那帮天才。数学模型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,却算不出市场恐慌时的人性疯狂。芒格后来点评这事,语气里是带着一点无奈的:'华尔街总以为复杂公式能消除风险,却忘了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常识里——就像拿着锤子的人,非要把茶杯当成钉子来敲。'
多元思维模型:芒格的'认知工具箱'
芒格的解药其实很朴素:别只带一把锤子出门。他自己的'思维工具箱'里,塞满了各种学科的硬通货——心理学让他看懂散户为什么追张杀跌(贪婪和恐惧这对老伙计);生态学教他观察企业是怎么在行业里进化的(就像恐龙灭绝时,哺乳动物悄悄崛起一样);工程学的'安全边际'概念,被他用到投资里变成了'护城河';物理学的'临界质量'理论,启发他提出著名的'lollapalooza效应'——多种因素叠加时,会产生核爆级的化学反应。
最关键的不是要成为通才,而是掌握每个模型的'核心算法'。比如用生物学的'进化论'看诺基亚的衰落: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,是没跟上环境变化;用心理学的'损失厌恶'理论,就能理解为什么股价跌50%需要张100%才能回本,但却还有人忍不住割肉呢。
投资实战:怎么避免当'锤子人'?
看芒格和巴菲特做决策,你会发现他们特别警惕'锤子思维”
在2003年投比亚迪时,他们没去看工厂的流水,反而是问王传福两个“不相关”的问题:“你的电池技术能不能让电动车比燃油车更便宜?”、“中国政府会不会真的推动新能源?”。我们现在回头来看,这哪是简单的技术分析,分明是把技术趋势、国家政策、消费心理柔在一起的立体判断。
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投什么。芒格有次公开说:“制药和高科技公司,这些对我们来说太难了。”哪怕那些公司财报再漂亮,他们也是绝✓不会碰的——用芒格的话说:“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,比盲目扩张要更重要。”这让我想起他讲过的一个笑话:'拿着高等学历的人,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把所有问题都扭曲成钉子,好让自己的锤子有用武之地。'
普通人怎么丢掉'思维锤子'?
芒格给过三个特别落地的建议,我自己也在试。
首先就是疯狂阅读,但别只读自己领域的书。他说:“我认识的聪明人里,没有一个不每天读书的。”从物理学读到心理学,就像给大脑装不同的操作系统,你会发现原来同一个问题,是可以有那么多解法的。
其次是做个“检查清单”。他投资前一定要问自己:“最坏情况下会亏多少?”、“有没有没考虑到的变量?”这种清单能强迫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,就像出门前检查水电,是要避免我们的想当然。
最后是学会说“我不知道”。芒格在晚年的时候越活越通透:“如果我不能比反对者更有力地反驳自己的观点,那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。”承认自己的无知,反而是智慧的开始——至少不会拿着锤子到处找钉子。
最后,我想说:
芒格的比喻之所以能打动人,是因为它绰中了我们的思维惰性:用熟悉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,多省力啊!
但真实世界它不是钉子工厂,有的时候需要螺丝刀,有的时候需要扳手,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双手去捧。就像他说的:“当你手里只有锤子,看到的就会都是钉子;当你心里装着整个工具箱,你才能看见问题本来的样子。”
或许,我们终其自己的一生,都在学习如何放下心中那把执念的锤子吧!!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香港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