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战场硝烟未散,火力密度成战局关键变量,武器消耗速度远超冷战后各类演习预设指标。而在这场军事对抗背后,决定火力持续能力的核心要素,并非仅是前线兵员数量或装备先进程度,而是一种深藏于工业体系根基的原材料——硝化棉。
2025年夏,布鲁塞尔防务汇报会上,欧盟官员面临尴尬:原计划向乌交付的100万发炮弹,实际完成率不足七成。军工巨头们给出的延迟原因,除能源、人力等共性难题外,硝化棉这一冷门词汇被频繁提及。多家炮弹工厂技术准备就绪,生产线图纸敲定,人员培训完成,却因原材料供应受阻而停滞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直言,缺乏高质量硝化棉严重制约扩产。法国军工方也反映,原料供应波动导致产品稳定性下滑,部分批次甚至无法进入最终装配。
展开剩余38%炮弹火药对硝化棉的纯度与稳定性要求近乎苛刻。欧洲自上世纪末起大规模削减弹药产业链,本地产能大幅萎缩。长期以来,欧洲依赖外部进口维持生产稳定。然而,当前局势下,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。
欧美在军事支持乌方的行动中,本想通过提供武器展现战略影响力,却因自身工业体系,尤其是关键原材料供应的短板,陷入被动。如今,欧洲军工生产因硝化棉短缺而受阻,既无法按时兑现对乌承诺,也暴露出自身战略储备与产业链的严重不足。欧美现在专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活。
发布于:浙江省香港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