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杭州某银行个贷中心,客户经理王磊盯着电脑屏幕直皱眉。系统显示,他负责的片区本月新增断供案例23起,较去年同期暴涨300%。更让他心惊的是,这些断供房源中,70%在挂出3个月后仍未成交,部分业主甚至主动联系银行:“房子我不要了,你们直接收走。”
断供潮未平,抛售潮又起。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国重点50城二手房挂牌量突破850万套,其中“急售房源”(降价幅度超15%)占比达32%,较2024年翻了一倍。某股份制银行风控总监透露:“现在银行收回来的法拍房,60%是业主主动断供,他们算过账——继续还贷等于往无底洞扔钱。”
市场寒意中,哪些房产正在成为“烫手山芋”?结合银行内部数据与一线案例,这3类房产必须警惕。
一、老破小:没有学区加持,就是“资产黑洞”2025年7月,上海浦东新区某1990年建成的老小区,一套50平米一居室挂牌价从320万降至240万,直降80万,仍无人问津。中介小陈摇头:“这房子没电梯、没车位,物业费每平米0.8元但从来没人管,年轻人看一眼就走,老年人爬不动楼梯。”
展开剩余79%这类“老破小”正面临双重打击:
居住价值归零:2025年住建部《城市更新行动方案》明确,未来5年将重点改造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,但“改造”仅限加装电梯、外立面翻新,不涉及户型优化。某设计师直言:“50平米的‘刀把户型’再怎么改,也变不成现代人需要的‘LDK一体化’空间。” 金融属性消失:银行对房龄超20年的房产评估价大幅下调。北京某银行内部文件显示,1995年前建成的房产,贷款成数从7成降至5成,利率上浮15%。业主李女士算账:“我房子市场价400万,银行只肯贷200万,首付要200万,谁买得起?”更危险的是“学区政策变动”。2025年教育部推行“教师轮岗制”,北京、上海等12个城市试点,名校师资不再固定,学区房溢价空间被压缩。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,重点学区房价格较2021年峰值下跌28%,非学区“老破小”跌幅达42%。
二、远郊盘:通勤3小时,降价也难卖2025年8月,天津武清区某“环京盘”业主群炸锅。一套90平米三居室,业主从120万降至80万,再降到60万,仍无人接盘。中介张磊苦笑:“这小区离市区40公里,没有地铁,公交要换乘3次,上班族谁受得了?”
这类“远郊盘”正陷入“死循环”:
人口流失加剧:2025年七普数据显示,天津武清、廊坊燕郊等“睡城”区域,过去5年常住人口减少12%,而新房供应量却增长35%。某开发商营销总监坦言:“我们2020年拿地时,规划的是10万人口新城,现在实际入住不到3万。” 配套严重滞后:承诺的“商业综合体”变成空地,规划的“三甲医院”仍是图纸,连最基本的菜市场都要开车20分钟。业主王女士吐槽:“买的时候说‘未来可期’,现在孩子上学要回市区,老人看病要回市区,这房子就是‘周末度假房’,但谁天天度假?” 银行“用脚投票”:某国有大行内部风控标准显示,距离市中心超25公里的房产,贷款审批通过率不足40%。银行客户经理透露:“远郊盘价格波动大,2020年涨到2万/平米,现在跌到8000/平米,我们怕断供后拍卖价还不够还贷。”三、商住房:40年产权到期,交易成本高到离谱2025年6月,深圳南山区某商住公寓业主集体维权。2016年他们以5万/平米买入,现在市场价跌到3万/平米,但即使这个价也卖不掉——交易税费高达房价的25%。业主刘先生算账:“我房子卖300万,要交增值税15万、个税30万、土地增值税45万,买家还要付3%契税,光税费就100多万,谁愿意当这个冤大头?”
商住房的“硬伤”远不止税费:
产权缩水:2025年多地出现“40年产权到期”案例。虽然《民法典》规定“自动续期”,但续期费用标准未明。某律师提醒:“现在续期可能按‘楼面地价’的30%收取,一栋楼补缴费用可能上亿,最终会转嫁到业主头上。” 生活成本高:商住房水电费是住宅的2倍,物业费普遍超5元/平米/月,且不能落户、没有学区。在北京,某商住公寓业主为了孩子上学,不得不在附近再租一套住宅。 金融属性弱:银行对商住房贷款限制严格,首付比例通常需50%,利率上浮20%,且贷款年限最长10年。某投资客直言:“买商住房不如买理财,至少不会亏本金。”市场底部何时到来?专家:警惕“流动性枯竭”房价下跌背后,是经济基本面变化。2025年二季度,中国GDP同比增长4.7%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.1%,增速较2024年放缓1.3个百分点。某智库研究员指出:“当收入增长跟不上房贷压力,居民必然减少购房支出,这是经济规律。”
政策层面,2025年多地放宽限购、降低首付比例,但效果有限。某券商分析师认为:“现在不是缺购房资格,是缺购房信心。大家担心房价继续跌,也担心未来收入不稳定,政策只能托底,难以逆转趋势。”
更危险的是“流动性危机”。当前市场最大风险不是房价下跌,而是房子卖不掉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国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延长至120天,较2024年翻倍。某银行风控总监警告:“当业主想卖卖不掉、买家想买不敢买时,市场就会陷入‘僵死’状态,最终导致资产价格崩盘。”
给普通家庭的3条建议 卖房者:若非紧急用钱,可暂缓挂牌。当前市场“买方市场”特征明显,急于出售可能遭遇“砍价30%”。若必须出售,建议接受“合理低价”,优先选择全款买家,缩短成交周期。 买房者:关注“租金回报率”(年租金/房价)。若回报率超过3%,说明房产有现金流支撑,抗跌性强;若低于2%,需谨慎考虑。同时避开“老破小”“远郊盘”“商住房”这3类高风险资产。 投资者:警惕“概念炒作”。2025年多地推出“文旅盘”“康养盘”,但这类项目往往缺乏产业支撑,人口流入不足。某开发商内部文件显示,其某“文旅小镇”项目,2020年开盘去化率80%,2025年二手挂牌量是成交量的5倍。2025年的房产市场,像一场漫长的寒冬。断供潮、抛售潮背后,是经济转型期的必然阵痛。对普通家庭而言,守住现金流、保持理性,比猜测房价涨跌更重要。毕竟,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——这句话在市场波动时,才显出真正的分量。
发布于:江苏省香港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